芭蕾舞在欧洲发展近三百年后,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,由一名清朝贵族少女带到慈禧面前。仓禀实而知礼节,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、哈尔滨等地开始萌芽的中国芭蕾,在那样积贫积弱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。直到1954年,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过问下,北京舞蹈学校创建;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(中央芭蕾舞团前身)正式成立,中国芭蕾从此掀开了波澜壮阔的一章。1964年,因为周总理的一句话,《红色娘子军》横空出世,中国芭蕾伴随那个社会一同走进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。
“芭蕾”一词源自法语的音译,意思是“跳”或“跳舞”,这种发端于欧洲,让人立起脚尖来跳的舞蹈,其实在哪个语言里基本离不开ballet法文的原音。但是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,中国的翻译者非常的美,他们选择了两个带草字头的汉字。中国人自古钟爱绿色,带草头的汉字总令人联想起“晴翠与芳草”,那样雅洁而诗意。
这是一个禁锢与浪漫的奇妙组合,一种用足尖舞出的完美,一个关于艺术信仰的悠长梦境。1581年《皇后喜剧芭蕾》在法国巴黎上演,世界上第一部芭蕾舞剧由此诞生。自那三百多年之后,中国芭蕾梦的序曲从一个名叫裕容龄的满清贵族少女身上,奏响了最初的音符。
1901年,18岁的裕容龄跟随时任满清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巴黎,在那里她进入法兰西国立歌剧院,和巴黎音乐舞蹈学校学习芭蕾,两年后学有所成的容龄漂洋过海,带着一身舞蹈技艺回到中国。回来以后她做了西太后御前的女官,所以西太后特感兴趣,老问她外国的情况,所以她就跳一些芭蕾舞,包括一些现代舞,所以西太后特别觉得新奇,她也特别喜欢。
但这段序曲更像一个假寐,芭蕾并没有跟随裕容龄登陆中国。局势的动荡淹没了做梦的机会,甚至念头。十月革命后,一批俄国贵族滞留上海、天津、哈尔滨等地,生计日益艰难,不得不以教习钢琴为生,兼教芭蕾,之后他们陆续开办了一些私立芭蕾学校。
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,已经习惯了外来事物的上海,接纳了这种源于欧洲宫廷的舞蹈艺术。那时的芭蕾,更大程度上是有钱人家的女孩,培养气质、修炼体态、打发时间的消遣。那时的芭蕾,还只是少女粉红色的梦。
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,中国当代舞蹈艺术,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1950年9月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,为了声援抗美援朝,公演了由欧阳予倩执笔,戴爱莲领衔的芭蕾舞剧《和平鸽》,
1954年秋天,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舞蹈家的摇篮,北京舞蹈学校成立,这是中国芭蕾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。